top of page
作家相片 天时周刊融媒体

八卦咖啡

已更新:7月24日

—— 文 / 国 荣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位笔友在其文章中写到,在四川青城山脚下有个“道友咖啡”馆,其中,有一款咖啡就叫“八卦咖啡”,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哑然失笑,咖啡也能八卦?那我就来八卦一下咖啡吧。


最早对咖啡心向往之,是因为台湾歌手千百惠的一首歌——《走过咖啡屋》: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

忍不住慢下了脚步

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

揭开了相约的序幕……


最早听到这首歌大约是在1989年,那时候咖啡屋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比较少见,但是,咖啡屋的缺席并不妨碍大家对这首歌的喜爱。它的旋律优美轻快,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当然,也许它更打动人的地方乃是其中诉说的一段略带忧伤的凄美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芳香的咖啡飘满小屋,对你的情感依然如故,不知道何时再续前缘,让我把思念向你倾诉……”就像后来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有没有那个令人深情遐想的女孩不要紧,《同桌的你》却是可以唱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中国国门开放,台港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大规模流入内地,也引领了很多潮流和时尚。就说咖啡屋吧,那时候在大陆,也许只有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才有,中小城市难觅其踪。咖啡代表的是一种时尚,一种洋味。即使现在,在北京,咖啡馆的派头也往往比茶馆新潮。在中国,茶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休闲文化,一种热闹,一种超脱或者出世的思想,再加上一些修行人所谓的禅茶一味、禅茶一体的思想,很多人从水中上下沉浮的茶叶都能想到“放下”的大道理。而咖啡呢,似乎与茶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北京最著名的三里屯,咖啡馆里往往是安静的、深邃的,似乎你要不思考点什么,就登不得咖啡馆的大雅之堂。在五道口那个所谓的“宇宙中心”,就有一家唤作“醒客”的咖啡馆,店外墙面上装点着一个诺大的英文单词——“Thinker”(思想者),俨然是“醒客”被披上了一身洋装。



不管怎么说吧,咖啡在我心目中,特别是在我出国前,一直是新潮、洋气,略带小资味道的文化象征,光临咖啡馆的也大都是喝过洋墨水的文化人,而开咖啡馆的也大抵是比较追求洋味、沾些西方色彩的人,而我这种土生土长、土里土气的人,自然是登不了咖啡馆的大雅之堂。但是,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有一天我竟然也踏出国门,来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之一的加拿大。加拿大虽然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比不上它的邻居漂亮国,但是,咖啡也是它的主流文化,紧接着我就发现,咖啡在这里,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烂大街的、到处都是、人人都可以捧一杯在手的尤物。而我,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居然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也因此成了很多朋友眼中的异类,因为我基本上就不喝咖啡。


刚到UA的时候,发现简陋的研究生会办公室的工作台上备有免费咖啡,我出于好奇,给自己兑了一杯,没想到这一小杯喝下去,我当晚竟然凌晨三点钟都没睡着,甚至还感到略微心悸。从此,我再不敢尝鲜,直到毕业,也没有再赶过时髦。有一次去东部看一位朋友,因为是晚上八点,也没什么地方可去了,她提议去她家楼下的Tim Hortons坐坐,客随主便,我也没有提出异议,没想到同样的事情再一次上演,我又是折腾到凌晨三点,翻过来倒过去地睡不着觉。也许是我的神经过于敏感,也或者我与大部分人体质不同?我不得而知。


没想到,事隔多年,在去年的一次阅卷过程中,我竟然爱上了咖啡,靠着它,我才能在清醒的状态下,圆满完成一上午的重复性劳动。但是,回到家之后,我依然不喝咖啡。也有很多人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喝咖啡?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不是有点不入流,都在西方国家待了那么久,竟然不喝咖啡?是不是有点太不合时宜了?


也可能,我本来就是这么一个不解风情的物种,在中国,不喝茶,跑到加拿大了,也喝不了咖啡。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不入流的、土得掉渣的人。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却跌落在中西文化的两个板凳下。我也忍不住问自己,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没有走进去,西方典型的咖啡文化,我也没有融进去。如果把茶和咖啡看做两个文化的代表的话,那么,我都是局外人、边缘者。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一个局外人,一个边缘者,一个观察者?


也许只能如此了,站在中西文化的边缘,观察有文化的人端起、放下,抑或茶或咖啡。如果能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由地端起、放下,而不纠结,岂不也是一种出神入化之造化?


至此,我的八卦咖啡也可以停笔了,喝不喝咖啡,我都是我,独行于天地间,无问西东,兀自悦纳!

3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